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祖孫的對話,老師的迷思

《佐賀的阿嬤》作者島田洋七(昭廣),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只要是學生,都要面對考試。而全世界的小孩,都和台灣的小孩一樣,都討厭考試,害怕考試。對功課不好的學生而言,考試更是揮之不去的夢饜。


考試前夕,昭廣和佐賀阿嬤有一段令人噴飯的經典對話:

─────────────────

阿嬤,我英語都不會。
那,你就在答案紙上寫「我是日本人」。
對喔,在日本不懂英語也不會特別困擾說。
是啊,是啊。
可是,我也不太會寫漢字耶。
那你就寫「我可以靠著平假名和片假名活去」。
這樣哦?是有人只認得平假名沒錯。
是啊,是啊。
我也討厭歷史。
歷史也不會?
講到這裡,外婆終於傻了眼。……外婆想了一下,冒出這句話:
那就在答案紙上寫「我不拘泥過去」。
帥極了!我真的這樣寫了,結果……討了一頓打!

─────────────────

昭廣的下場,早在讀者必然的預料之中。任何一個老師看到昭廣這樣的答案,鐵定抓狂!但任何家長面對孩子功課不好,能像佐賀阿嬤那樣表現出一種輕鬆無所謂、豁達明白態度的,大概寥寥無幾。

明白什麼?明白其實擁有基本的知識能力就夠了!有生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知識的學習,對於貧困的家庭,真的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飯吃,想辦法生活下去。

似乎一個學生從幼稚園開始上學,直到大學畢業,不斷的學習,累積知識,這已是台灣教育的基本學習現象。但到底用在哪裡,要擁有多少知識才算夠呢?其實,真實生活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知識呀!夠用就可以。

在學校拚命的學國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結果發現,出了校門,除非是繼續升學深造,否則,日常生活好像也用不上這些學過的知識。

國文,其實會認字寫字,就可應付生活上的文字閱讀、書寫;數學只要會加減乘除,買東西時就會計算不會被拐錢了;英文是很重要,但好像不出國、工作沒需要,英文不好,好像也就沒啥大不了的了;歷史、地理、公民,更不用說,學了,好像也沒用到它,也沒有讓我們變得更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更愛國、更奉公守法……。

可是沒有那個父母敢讓孩子不好好念書,總希望孩子學歷越高越好;老師也希望學生用功讀書,學生也希望自己成績科科優秀(你看,連昭廣那麼自由沒壓力的小孩還是會擔心成績)。

大家都跳脫不了「知識就是力量」的魔咒。但人生其實是「總和力」!

─────────────────

成績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我對外婆說:「對不起,都是1或2」
她笑著說:「不要緊,不要緊,1啊、2啊的加起來,就有5啦!」
我問:「不同科目的成績也能加在一起嗎?」
這回她表情認真、斷然地說:「人生是總和力」。

─────────────────

佐賀阿嬤真會安撫她的孫子!
但的確,不是只有讀書才是一切。

─────────────────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了不起的人,有人用頭腦,也有人用勞力,社會是靠總和力才成立的。

─────────────────

做父母的,辦教育的,其實該給孩子更多的適性發展機會、教導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對成績太緊張。

─────────────────

雜草裡面長出的一朵小花,……雖然很小,但靠自己力量努力開出的花,最美麗。

─────────────────

我們都該給每一株小草一點露的滋潤機會,而不是因為他不起眼而蹂躪他,剝奪了他生存的權利與機會。

然而,我說了這麼多,其實最大的痛苦是:我仍然逃脫不了這大環境,仍然不斷必須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升學壓力的逼迫下,傳授知識;仍然在意學生的功課表現、成績好壞……。

更大的痛苦是心中很明白:其實擁有很多知識、很好的成績,並不一定可以讓人活得更好,卻仍然在鼓勵學生、子女繼續認真學習知識。

因為現實社會中,我們沒有足夠的「達觀的佐賀阿嬤」,來制定更好的教育政策,來讓我們營造一個讓父母、學生都放心的快樂學習、快樂教學的環境和思想理念。
(November 12, 2006 at 無名小站 於 10:42 PM 發表)

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讀《佐賀的阿嬤-笑著活下去》

這星期和小乖一起看完了《佐賀的超級阿嬤》和《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

這兩本書,寫的是作者島田洋七,在二次大戰後,在佐賀和阿嬤一起生活了八年貧困卻歡樂開朗的歲。


幾年前,賴東進先生也寫了一本《乞丐囝仔》,同樣是紀錄在貧窮中成長的真貌,但老實說,我並不喜歡閱讀這本書,因為太沉重、苦澀了,不想在忙碌沉重的現實生活中給自己憑添心理的鬱悶。

但,《佐賀阿嬤》作者,以一種輕鬆豁達的筆調,記錄他和阿嬤相依為命的貧困生活,卻是「窮的開朗」,真的讓人一路讀來「淚中帶笑」,原來紀錄貧窮,其實不需一副悲憤自憐或是一定要沉重自勵的奮鬥過程才會感人。

就像吳念真先生在序言中所言:「只要是貧窮,都有同一個面貌,不管在哪裡。不同的,或許只是面對貧窮的態度而已。……面對困境,抉擇、生存關鍵的態度可美、可醜;可以堅定、可以柔軟;可以剛烈,卻也可以逆來順受。」

島田洋七對他童年貧窮生活的描述最動人之處,其實是對貧窮生活不多費筆墨,只做最單純直接的寫實描述,以及面對貧窮的正向態度。飢餓,大概是很多貧窮小孩的經驗,且看作者如何描寫:

─────────────────────

……到了晚餐時間,桌上什麼也沒有。我心想:「今天怎麼這麼晚?」繼續乖乖地等著。

偏偏那個時候,鄰居家的窗戶敞開,飄來可口的飯菜香。
「啊,隔壁吃咖哩飯。」
「那家吃烤魚。」
我口水快要流出來,聞著別人家的飯菜香,
心想「我們家該開飯了吧!」
可是外婆把窗戶一關,「睡覺吧!」
「啊?晚飯呢?」
「晚飯哪裡是天天吃的啊!」外婆斷然的說。
我從沒聽過這種事,肚子又餓得咕咕叫。
「可是我肚子好餓。」
「是你神經過敏!快點睡覺吧!」

……第二天早上。
肚子癟癟的我,在外婆出門工作前起來。
「阿嬤,早飯呢?我要煮飯吧?」
「早飯?昨天不是吃過了?」,
我心裡冒起不好的預感,點點頭。……
「早點去學校,中午有營養午餐,你就撐到吃營養午餐吧。」
外婆說完,迅速出門。
米缸當然一粒米也沒有。

…………可能有讀者覺得外婆心腸好壞,
可是我希望你們這麼想──如果外婆淚眼模糊地跟我說:
「昭廣,今天家裡什麼吃的都沒有。肚子很餓吧?對不起,外婆太窮了。」

那才真是跌到不幸的谷底哩!
說不定我會哭著怨恨命運:「我好不幸!可惡!全是貧窮的錯!」
我可能自暴自棄,因此學壞。

比較起來,外婆開朗地笑著說:
「晚飯哪裡是天天吃的啊!」
「早飯?昨天吃過了就好。」
「到學校去,就能吃到營養午餐。」
反而能讓我是釋懷。

肚子雖然餓,
可是家中氣氛開朗,笑聲不絕,
讓我不曾認為自己很不幸。……


─────────────────────


「面向陽光,陰影就在我們的後面了。」現實的命運或許不盡如人意,生命或許是苦澀的,但我們可以選擇「笑著活下去」。

這幾天催小乖上床睡覺的通關密語就是:「妹妹!上床去看阿嬤了!」然後母女倆,不時在床上說笑著:
「阿嬤,我肚子好餓啦!」
「快去睡覺,睡著了就不會餓了!」
「阿嬤,我肚子真的好餓啦!」
「你在作夢啊!趕快睡啦!」

一陣笑鬧中,小乖滿足香甜的睡著了,但我希望她能在幸福不知飢餓為何物的生活中,學習到珍惜所擁有,懂得感恩,並擁有一顆快樂開朗的心。(舊文重貼,原發表於November 11, 2006 ,無名)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談閱讀二(與lexus403的對話)

親愛的lexus403 非常同意您在回應中所提到的有關閱讀的睿智見解:「培養閱讀者『善感』的心性,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善感的心性」,稱為「善感的心」更恰當,我則稱之為「體悟」。


培養閱讀習慣固然重要,但對於自己的閱讀內容,必須有所「體悟」,才能去思考,並轉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才能發揮後續您所說的「發現」與「應用」的作用。

再者,閱讀當然不是只侷限在黑白文字領域,閱讀是無所不存在的,觀察、體會、感受、摸索其實也是一種閱讀之旅!

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都是在告訴我們:生活就是一本大書。

大自然也是一本無字天書。

老爹,他常說:「拿筆比拿鋤頭還重!」他是寧可拿著鋤頭到田裡與泥土為伍,卻不會也不想拿書來看的人!可是我從來就覺得他是一個思想像山一樣沉穩的人,很有厚度。因為他讀的是大自然這本豐富多變的天書,我看他大概比我們更懂得什麼是大自然的力量、什麼是「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鳥枝頭亦朋友吧。」

而對於青少年小朋友來說,喜歡極盡聲光色刺激的多媒體世界,正是他們不同於我們的「異次元世界閱讀」(這是我給他們的新潮說詞)。這個3D圖像世界,其實和我們過去的黑白文字的閱讀一樣,都具有同樣的思想養成效果。

但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過多的聲光色刺激,造成青少年一個個頭腦反應敏銳,但少了一點耐性,隨時在「轉台」。

今日網路之發達,已經顛覆傳統的閱讀方式以及知識傳授模式。一連上網路,全世界給你資訊、知識,一個人只要有上網的能力,他的知識來源獲得是十分方便的,在極短時間內就可獲得龐大知識。

但能在極短時間內就獲得龐大知識,又怎樣?這一切,不保證就一定能培養出您所說的「善感的心性」。「善感的心性」來自於能對自己所見、所聞,用心去觀察、體會、思考,這也是養成閱讀最終的、最重要的作用。
一個老師所能發揮的力量,其實微乎其微,尤其在今日網路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只希望大家都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閱讀,並培養出「善感的心」,讓世界更美麗,喜歡哪一種閱讀方式都沒關係。


───────────

lexus403回應原文 :
跟上一次來參觀您的網誌相比,今日一見,哇,簡直是不可同日而喻!非常棒吶!希望香菇姑要繼續快樂的分享下去。^^。

看您寫到很多關於現在小孩的閱讀與教育問題。若真要檢討,我想影響因素應該不只一端。也許身為教育者,更會感到當中的沈重與擔憂。

但是對於閱讀行為的定義,是否我們通常也過份定義狹隘!?紙本文字的閱讀才叫閱讀!?

其實,我覺得,不管大人或小孩,閱讀行為可以是無限寬廣的。看書、旅行、與人互動、學習東西、自己獨處等等,這可能都蘊含閱讀的精神和行為在裡面。不是嗎?

所以,在探討閱讀習慣前,或許更需要去檢視,我們個人對閱讀的定義和意義。

您提到的佐賀阿嬤的故事,是最好的證明。

沒唸過書的貧窮阿嬤,其身教與智慧影響了孫子一生的信念、現在出書了,可以預見影響了更多人。作者也沒讀多少書啊!?但是我們期待所謂透過閱讀和教育在傳遞的東西,他卻學到了、知道了、也實踐了。在我看來,這樣的影響過程,其價值並不比受教育來得低、甚至更高。

當然,以我的觀點,這算是一種閱讀。讀人、讀社會、讀世界……『書』,不過是眾多閱讀的一種形式與媒介。

所以,有人認為閱讀是種興趣,一種習慣,或一種學習等等,不是什麼考試的工具,這些當然都是成立的。

只是閱讀的行為或價值,若侷限於『看不看書的習慣』這樣的角度去想,我覺得有點可惜。

閱讀,是跟性靈有關的活動,若說要提升閱讀的能力和層次,我都覺得,培養閱讀者『善感』的心性,其實才是最重要的,它決定了『發現』與『應用』的程度。當然也可能是最困難的了。而從這邊來看教育的話,教師的角色,就更不得不說『任重道遠』了。

(舊文重貼,原發表於January 13, 2007)

談閱讀

網友留言,引發我一些有關閱讀的想法,把它貼上來與大家分享。

多年以前,中時公佈一個數據,說日本國民平均一年買將近四十本書,而台灣則平均不到一本。

乖乖!這數據差距太大了!難怪台灣的競爭力永遠在日本後面追!


我更好奇,現在兩國國民的買書閱讀比例差距是怎樣?那時的我,被這數據嚇到了。為了要當好國民,所以一直維持著閱讀習慣。

年輕人普遍不閱讀,升學主義的扼殺固然是一大原因,但電腦媒體的發達,其實誘因更大。以我家女兒為例,從小努力培養她閱讀興趣,但現在我只能悲觀的說,電腦的吸引力大大超越閱讀的魅力。

至於教科書的編輯對閱讀興趣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現在教科書印刷賞心悅目,視覺上很吸引人的。至於內容嘛,與「死亡」有關的文章,什麼〈祭妹文〉、〈與妻訣別書〉、或是什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國歌歌詞啦〉、〈立志做大事〉等等無聊的文章,早就被丟到馬桶了!

不過,新版的國文教科書內容還要加強啦!我還是比較會教文言文啦,文字比較有厚度嘛。教過的國中國文,我只愛四課:吳均〈與宋元思書〉、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張岱〈湖心亭看雪〉、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文字簡潔,但記敘、抒情、議論、人生哲理兼而有之,內容很有厚度。

至於白話文選文,用詞華麗繁複的,講一堆的修辭法講到爛了。內容呢,有點貧乏蒼白,因書中所描述的經驗我又無法共鳴,所以,常常上課上的很沒力氣!

年輕人不愛閱讀,還有一個藉口:「功課很多,很忙,沒時間!」

閱讀,其實可以隨時進行的,別說自己找不到時間,我看過一則讓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有個大企業家,在他的辦公桌電話旁,隨時放著一本書,每次打電話給客戶,他就利用等客戶來接電的空檔,隨時翻看著電話旁的書。一個日理萬機的大企業家,就利用這種方法,每年至少閱讀二十本以上世界上最精華的書籍,難怪他會是大企業家,因為他隨時利用閱讀充電,隨時掌握尖端資訊,永不落伍。

我們難道有比那些大企業家忙?沒有!只是我們比較喜歡玩電腦、上網、唱卡拉 OK、逛街、看秀、……等等,類似這種比較直接的大腦、感官刺激的活動,所以就無暇、也比較不愛做靜態的閱讀。

其實上述的休閒活動,也是一種生活體驗,一種生活閱讀,只是比較浮面一些,少了深刻的思想磨合,以致台灣國民的行為總是喜歡人云亦云,湊熱鬧,因為在思想形塑過程中,大都只停留在膚淺的第一層,未有更深入的思想養成。

閱讀,不但是思想智慧的累積,也是競爭力、創意力源源不斷的後盾。所以那些大企業家,無論多忙,總是抽空閱讀,原因無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想想看,作者窮一生歲月所累積的人生經驗智慧,將其都寫在文章中,而我們只要花一點錢、一點時間就把他的智慧精華全部納為己有,這真是最划算的交易投資呢!

所以啊,多讀書吧,不會越讀越ㄘㄟˋ的!


**********************

網友來文:

台灣社會被升學主義搞爛太久,會喜歡閱讀的人真的不多;我覺得不只是年輕人,國人普遍都不喜閱讀。

所以我認為要讓國人在青少年階段閱讀,而且必須讓學生對閱讀有興趣;不只是升學體制要改進,教科書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除了加強台灣風味之外,國文教科書的題材也應該多放愉悅的描寫;那篇文章不也說了,當青春少年成天面對死亡的悲痛,哪來的興致呢?

文言白話的比例真的不是很重要,更該注意的是內容的觀感啊!

(原發表於November 28, 2006桃源谷,修改重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