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廟之印象






        人與香煙隱,心隨古佛閑。
        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無神論者我,喜歡逛廟,帶著幾分閒散隨意逛廟。


我喜歡廟裡檀香裊裊氳氤的香氣,一聞之,天頂靈樞馬上腦醒清明。西方歐美,任何人一有情緒障礙,總是喜歡找心理諮商師,在台灣,廟裡的神明就是台灣人最好的告解老師,一炷香頂禮膜拜,對著無明的神明唸唸有詞,祈求平安、祈求功名富貴,只需一炷香,燒幾疊金紙銀紙,你的祈求就能上達天聽,就能慰解無數不平、不滿足的靈魂,多簡單俐落的告解  ^__^

我喜歡廟埕的寬廣遼闊,平時,是小孩玩樂嬉鬧的遊樂場,廟會時,是祭天拜神、演戲看戲、吃各種台灣小吃或玩彈珠台的交際場域。而遼闊的廟埕高聳矗立的旗杆,老是讓我覺得那是一株無限竄生闖入雲霄的魔豆,載著我們的夢想遨遊天際。

我喜歡廟宇繁複、華麗、精緻雕琢的建築藝術,每每為之眼花撩亂,目眩神迷,嘆讚連連,驚喜不斷,然後喀擦喀擦不停,忙碌的為之留影存證。

我喜歡廟宇一落又一進的建體深邃感,一進入便茫然迷失,不分東西,外面的花花世界三千煩惱,也都因此拋諸於不可知的哪裡了。

我喜歡廟宇的長遠歷史感,一座有三百年歷史的大廟,那些被香火煙燻烏黑的頭頂藻井、香爐,甚至木魚、籤筒、神像等等,都是無價之寶。

我喜歡廟宇的文化氣氛,舉凡其歷史壁飾之教忠教孝、對聯題字之智慧等等,都蘊藏無限啟蒙教化之功。

我喜歡廟宇活動帶來的熱絡生機,神明威武出巡,三太子隨興舞蹈,乩童亂抖亂畫,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信眾不畏遠途虔誠追隨,商販趁機大撈一筆快樂數鈔票,在台灣有哪一種活動,能如此喚來全民參與的歡樂嘉年華會?

但我也很不喜台灣廟宇發展至今所帶來的一些現象。

一是廟的佔山為王,像個山寨。

我常常感慨:台灣每座美麗的山頭,一定都被一座宗教建築霸佔著!

就像佛×山,應該是台灣很多信眾的宗教信仰中心,但好久以前的一個新聞印象:佛光山把通往後山的道路阻斷,造成後山世代居住的老農無法進出,與之抗議無解,抗爭不過,只好與之興訟打官司 。佛陀不是慈悲為懷,與人為善嗎?這樣「斷人生路」,佛陀同意嗎?

就像我居住此區的靈×山,也是一個很誇張的作法,約二十多年前到此處遊山,前山小小一個門面,好謙卑的修行地標。數年之後再去,前山出入山路竟然已經被道場封了,強迫遊人必須繞道走後山路,走著走著,好大好雄偉的山寨門面,還有守衛把關,要你出示證件才可再進入,一深入其中,靈修寶地之建築大樓,一棟比一棟還要壯觀豪華,就隱藏在若沒進入一探究竟就不知真貌的深山中。信徒奉獻財力真驚人,才十幾年光景,靈×山的建築進展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山,不是全民的公共財?而且台灣不是有山坡地限建政策?為什麼一個宗教靈修的地方,可以反賓為主,管制遊人的進出行路?是政府把山賣了?還是這些宗教建築是超級大違建?

我一向認為這些美麗的山頭,是全民觀賞山隈海湄佳景的置高駐足點,而不是僅能讓一些靈修道場專制壟斷的擁有。

二是廟越來越現代化,越來越商業取向。

大概台灣所有廟宇,都隨著網路世界的發展,不可避免都走向現代化,每座廟除了架設網站自我介紹推銷之外,香客大樓越來越豪華,宗教商品的販賣,廟會活動越搞越大,都是生財有道之手段。

印象中,大甲的鎮瀾宮媽祖出巡的陣仗聲勢越來越龐大,遶境的天數一直增加中,商業氣氛越炒越熱,然後什麼相關宗教物品都賣,現在連網路都有專屬商店,鈔票簡直是滾滾而來。

然後,你也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春節期間,台灣各大知名廟宇,每天信徒擠得人山人海,擠破頭,甚至爭執吵架,只為了搶頭香、搶福袋,一座稍稍有名氣的大廟,春節期間每天的信眾奉獻都是破億的,還要保安警察代為保管錢箱呢。

信徒對於捐款蓋廟,香油錢的奉獻,還願回饋金,自動自發無任何計較,充分展現「藏富於民」的民間軟實力,若也能奉獻為偏遠地區蓋醫院,我想佛陀神明應該會更喜歡、更保庇你我吧,一樣是作功德啊。

不管你喜或不喜,廟宇文化,一直都是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深植人心,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一直與我們常相左右不可解離。
(二遊南鯤鯓代天府有感文)


註:
對於台灣的宗教建築,除了西方的教堂,其他諸如廟、寺、宮、壇、觀 甚至 ×× 山、×× 禪寺等等,我都是一概稱之為廟。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君思古今過 臣為百年功
官埸原是夢 富貴一埸空

披頭王 提到...

中區那座豪華的大廟程
中台之光
選舉期間
住持法相
有夠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