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

找樂子2


別說你沒看過101大樓跨年煙火秀,
現在就秀給你看。

冷颼颼的山谷,溼答答的天氣,
大家同樂玩煙火,
於是璀璨耀眼天空,有了一點暖氣。



火樹銀花



繁華似錦轉眼間



一個、二個、三個、……九個,
我終於看到九個太陽了。




小孩的笑靨,
比火樹銀花更迷人更燦爛。


鈔票燃燒後的殘景。


年假要結束了,
星期二要上課上班了。><

2008年2月9日 星期六

找樂子1



他們在幹嘛?














這種爛天氣還能幹嘛?

從十月份到今天,太陽公公大概老番癲了,都忘了上班,我看到他露臉的日子不到五天!!!

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今天真的只有8度!氣象預報,這次倒是神準了,一度也沒差!

門外「煙雨濛濛」,可真詩意啊!?很適合拍瓊瑤小說電影,最佳布景!才怪!我快凍斃了 > " <,每天賴床到中午才起床。 一屋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倒是很自得其樂,一組簡單的道具,大家就玩得熱情如火,臉紅咚咚的,哪會冷啊?!連我都被感染了那份熱情,拍照存證了。^^



賭,這遊戲,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了不起的設計,管它正當不正當,我只知道它總是讓人渾然忘我,甚至傾家蕩產!

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旅行讓我們更貼近生活


劉克襄,台灣自然觀察旅行作家。
作品〈大樹之歌〉入選為南一版國中課文。
攝於2008/1/29豐原中教會現代文學營


──────


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劉克襄老師走進我們文學營研習教室時,是穿著短袖, 整整2個小時的上課中,劉老師一面跟我們介紹《十五個車站的故事》,一面頻頻拭汗,因為他走了一小時山路來到豐原中教會「現代文學營」教室。

這就是劉老師的風格。

他說:毎次被邀請到哪裡演講,他都不要邀請單位接送,他喜歡自己搭普通車慢慢晃到目的地,然後又到當地菜市場逛一圈,才到演講地點報到。

為什麼要去逛菜市場?

劉老師認為菜市場就是鄉鎮的「當代生活博物館」,一般富麗堂皇的博物館所陳列的都是過去的歷史文化,是死的;但一個鄉下菜市場菜攤,擺出來的各式菜色會讓你讀出很多當地人文、民俗、特產之本色,是當地還存在的生活文化活證物,這是一般博物館搜刮不到的寶藏。

例如:劉老師曾逛過台東車站舊站,走進附近的菜市場,就看到一種「矮葉冷水麻」菜葉,他旅行過台灣很多地方,都沒有看過這種植物,這是當地某族原住民才會食用的植物,這就是最真實的民間飲食文化資料。只有在旅行中,你才能見人所未見,收集到獨家資料。

透過旅行,不但可以直接觀察記錄台灣本島百姓的生活真貌,更會挖掘到許多有趣的獨家資訊。

有一陣子,「永保」­-「安康」車票熱賣,其實台灣吉祥火車站名,不只「永保」-「安康」呢。

劉老師就首先發現了花蓮的「吉安」­-「壽豐」站名,也具有吉祥之義,車站建立以來,只賣出8千多張車票,但劉老師的文章一發表,造成「吉安」­-「壽豐」車票短短半年內熱銷好幾萬張!

插播:我把火車時刻表小冊子拿出來觀察,也發現花東線普通車站名都非常美麗吉祥呢。^^

這次研習完畢,特地繞到豐原市區買「雪花齋餅舖」的綠豆凸、鳳梨酥。吃第一口綠豆凸時,我就後悔了,口感和我過去吃豐原綠豆凸的記憶有很大落差!><

不過這倒讓我想起劉老師介紹的南部某個車站附近深具傳統人情味餅鋪的故事。

這家餅鋪老闆堅持只賣給劉老師兩個餅,因為兩個餅趁熱吃,非常好吃,但多帶幾個回家,冷了,就不好吃了。餅鋪老闆還拜託劉老師不要寫文章介紹呢,免得客人太多,他們做不來,趕工做出來的餅,不是一貫的品質,會毀了他餅鋪多年來建立的老字號招牌呢。

市井小民做生意,不貪,只有最憨厚的商譽堅持,讓我們看到台灣本土小生意人最敦厚誠樸的真實本色。

台灣有許多「國外旅行作家」,他們的作品有一個共通特色:華麗浪漫有餘,人情味不足,感動我的成色也不夠。

再者,想效法這些旅行作家也來一趟異鄉流浪之旅,時間就是個大問題呢。

相對於此,劉老師的旅行日誌,則是道地的台灣味,隨便選個周休二日,輕便背包上肩,就可台灣走透透,不用花很多錢,卻一樣可以收獲滿行囊,豐盈生活記憶呢。

對於劉老師來說,旅行,不是為了漂泊,不是為了浪漫;旅行,是為了觀察,是為了更貼近生活。

最後以劉老師的話來結束我的文章:文筆不是決定作品好壞的條件,內容才能決定作品的好壞;只有真實貼近生活的觀察,你才能挖掘獨特、溫馨感人的題材。

相關閱讀:
劉克襄部落格:人間,一顆星球
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





矮葉冷水麻
乍看這照片,我以為這是小時候在南部常吃的「黃麻葉」,可是劉老師斬釘截鐵的說:絕不是,那是某族原住民才有的食材。


回味童年:
小時候,記憶中,南部的夏天天氣非常炙熱,沒有食欲,大人會煮「黃麻葉稀飯」,吃起來,非常苦,比苦瓜還苦,卻很開胃降火氣。




黑貓大旅社
也只有下鄉旅行,才能看到這種台灣早期非常具指標性的情色旅社招牌。
以上圖片翻攝自劉老師的簡報畫面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天天鼠來寶,日日有見財

2008年,歲次戊子鼠年,
祝福各位網友:
黃金鼠來,好運年年!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聽利格拉樂˙阿烏說故事


利格拉樂˙阿烏
排灣族原住民,對外為了區分性別,「烏」字會加上「女」字偏旁。
作品〈男人橋〉收錄於康軒版國中課文。
攝於豐原中教會現代文學營2008/1/29


原住民文化,是我最陌生的區塊,呈現於腦袋瓜的,永遠只有電視裡頭的豐年祭畫面,除此,對原住民文化的認知,混沌無知一片空白。汗顏!

這次參加豐原中教會「現代文學營」,在利格拉樂˙阿烏老師的課程中,得以稍稍窺見原住民文化。

除了體認到阿烏老師所強調的:這塊土地上,不是只有一個族群存在,更要注意到:台灣其實是多元文化存在,各族群之間是平等的。

另外,阿烏老師談到排灣族的「送情柴」以及姓名學,也讓我印象深刻。


排灣族之「送情柴」

阿烏老師是排灣族,排灣族在豐年祭之前,毎個未婚成年男子都會特地到山裡砍柴,然後將綑綁包紮好的柴木送到仰慕的未婚女子家中。

豐年祭來臨,正是排灣族未婚女性競妍比美之時,未出嫁的姑娘,都會互相較勁誰家收到的「送情柴」比較多。

豐年祭當天,也就是未婚男子發揮數學計算能力的時候了。因為祭舞開始,他必須選擇到適當位置,才能在祭舞隊伍不斷變化進行中,牽到心儀女子的玉手,如果女方不喜歡對方,會主動退出祭舞隊伍的位置,不讓男方牽到手。男方能牽到女方的手,代表著將美女追到手,此後可以牽手一輩子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豐年祭結束,女方會以這些送情柴烹飪美食請所有贈柴的男子,真是情意周到啊。

婚禮當天,婚宴舞會中,新娘更會殷勤的,誠摯的,一一向那些曾經送柴的男子答謝:謝謝你曾愛過我。「禮失求諸野」,這禮數真是浪漫唯美!

遺憾的,排灣族這種浪漫的「送情柴」傳統,也敵不過現代文明的侵略,現在排灣族未婚男子追求女生,少有「送情柴」的行動了,都是以「瓦斯桶」代替「送情柴」,有錢的男子,都是送50公斤重的大瓦斯桶喔!


排灣族的姓名學

為出生的小孩命名,是一大學問,不但筆劃要與生辰八字配合,求其吉祥好運,讀音更是要注意,意佳音開朗之外,還要注意各種諧音問題。

我一直記得有位教官提到關於命名的笑話:「張安泰」,這名字不錯吧,可是你顛倒過來讀讀看:太骯髒!當初父母命名,那想得到那麼周全啊。

這些關於命名學的困擾,大概都不會降臨到排灣族小孩身上。

因為毎一個排灣族小孩都是以出生時所待的屋子為姓,姓之後就是他的名,依據毎個孩子的姓,就可以追蹤小孩出生時的家族狀況,真是簡單清楚。

排灣族的社會階級分化為:貴族、巫師、藝匠、平民。貴族的名字,專屬貴族所用,平民不能使用。但也有例外。

阿烏老師家族是平民,母親叫「穆莉淡」,意為琉離珠,原為貴族專屬名字,因為巫師就住在阿烏老師家隔壁,母親出生時,巫師目睹一隻老鷹飛過天空,巫師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就把「穆莉淡」這名字賜給阿烏的母親,這個賜給平民母親的貴族名字,就只能母親一人用,不能傳襲。

原來社會階級並不是文明社會才有的制度啊,在純樸的原住民社會奉行的更徹底。




排灣族的送情柴,右邊是排灣族的傳統服飾。



排灣族剛過世的巫師。
巫師過世,在排灣族中是不得了的大事。
巫師分為兩種:黑巫和白巫。
黑巫是不好的巫師,管降蠱害人之事。
排灣族的巫師是白巫,管祈福之類的事。




瓦歷斯˙諾幹
是利格拉樂˙阿烏的前夫,為原住民重要作家。
目前以母語方式寫作介紹原住民文化,
希望藉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青睞。





夏曼˙藍波安
另一位原住民重量級作家,
以英文寫作,希望藉此將台灣原住民文化
推廣到世界各角落讓更多人知道。
也希望藉著英文的寫作,喚起諾貝爾文學獎的注意,
和瓦歷斯˙諾幹以母語寫作的意念,殊途而同歸。
(以上圖片翻攝自利格拉樂˙阿烏老師的簡報圖片)



五十歲公主之婆婆媽媽經


不老的公主廖玉蕙
作品〈心疼〉入選於南一版國中國文
攝於2008/1/28豐原中教會現代文學營



不老的公主廖玉蕙2
攝於2008/1/28豐原中教會現代文學營




碰到偶像作家,老師也成了追星族。^^


如果說「女人四十一枝花」,那麼五十幾歲的女人,魅力是什麼?

這次豐原中教會的「現代文學營」,廖老師演講寫作要領,沒有深奧的理論,除了強調「討論」、「布樁導引」、「活潑化」、「激勵」、「想像力」等幾個原則外,內容都是信手拈來的婆婆媽媽經。

例如廖老師提到:很多小孩都寫過「我的志願」這種作文,很多人都是志向偉大,只有她家一對兒女志願平凡,一個要幫人家洗頭做頭髮,一個要做包子賣包子。

哈,「廖媽媽」還真寶貝呢,女兒很喜歡玩她的頭髮,她竟然去假髮店買假髮送給女兒當生日禮物,一償女兒想當美髮師的宿願。

至於兒子的廚師夢,「廖媽媽」更看得開。有人告訴她誰家小孩非常優秀,去美國念書了,她說沒關係,以後當有人老景淒涼,兒女遠在美國當優秀的外國人,不能隨侍在身邊時,只有我最幸福,兒子就在台灣賣陽春麵當廚師,天天煮好吃的料理給媽媽吃。

「廖媽媽」就是這麼豁達隨意,平凡中見出人生哲理。

廖玉蕙老師有一本作品:《五十歲的公主》,恰恰展現出她五十多歲女人的氣質,除了古怪精靈一如年輕時,更添了幾許隨遇而安的成熟智慧,以及平易近人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