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文學猜謎---姓氏篇(補答案)


小乖美眉看完郭妮的《天使街23號》,卻跟我說了一件和小說內容無關的話題,她認為天使街的人物,姓都很奇怪,什麼姓白的啊、凌啊、丘啊,還有「櫻」的。

其實都是很平常的姓,不過「櫻」倒是沒聽說過(櫻井彥,複姓「櫻井」?或日本名?),這倒讓我想起台灣也有一個「絲」的怪姓呢。

我跟小乖美眉說:郭妮大概是翻著《百家姓》為書中人物取名字。^^

不過後來我倒是查了《百家姓》,竟然沒有列入「櫻」、「絲」姓,看來姓氏也是個大學問,姑且不管,來猜猜姓氏之謎。

──────

1、因其伶丁多孤愁,所以為它找一口。〈何〉
2、一口一口右一口,結果還欠大半口。〈歐〉
3、兩層樓有六間房,兩根煙囪一樣長。〈曲〉
4、一從外來是百家,一從內來是自家。〈白〉
5、兩人住家隔東西,既連屋頂也連地。〈巫〉
6、橫看豎看顛倒看,都是兩日兩座山。〈田〉
7、左邊加一是一千,右邊減一是一千。〈任〉
8、海邊無水可種樹,臘月開花香滿枝。〈梅〉
9、此木不是大材料,只能煮飯把火燒。〈柴〉
10、主意雖然少一點,權力一點也不減。〈王〉
11、既出頭來又露尾,中間長了四張嘴。〈申〉
12、本身有言就出差錯,見蟲深恐被咬。〈吳〉
13、唐太宗放口找水,得太平人民安慰。〈康〉

題目來源:南一96學年度國中國文習作第六冊。

註:
郭妮《天使街23號》,目前校園青少年最夯的一本校園言情小說。

台北聯合國印象


每個星期我都必須到台北,感覺台北快變成聯合國了。

來到台北城,到處可見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外勞,在火車上、在車站大廳、在車站廁所等,隨時可看見、可聽見成群的、成雙的、獨行的外勞幾哩聒啦的對話;走在台北街頭,與你錯身而過的人,也總會有幾個是膚色較深的外國人。

然後,來到了館前路眼鏡行去調整眼鏡,更聽到老闆說:整條懷寧街的商店,好多店家都僱用非法來台打工的大陸人,……。

除了工作機會被境外移入者搶走之外,目前媒體天天炒作大陸觀光即將全面開放,而來自香港、大陸人士,對台灣房地產也很有興趣,這看起來好像大利多,其實是禍不是福,背後太多負面因素,你看總統大選後,房地產就節節高漲,恐怕台灣本地人,以後不但要承受高房價、高物價之害,更要面對更多的謀職競爭者。

話再說回來,走在台北街頭,看看行人膚色,我擔心未來台灣恐怕要淪為人種大雜燴地區了。

我家老爹說的沒錯:台灣不必等加入聯國,台灣本身就是聯合國了。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嫌疑犯 X 的獻身》書影與書摘

眼睛是靈魂之窗,
展示自己靈魂之際,
也同時穿透對方靈魂。
愛情無所遁逃也成了靈魂之窗的祭品。

-香菇


──────




城邦文化2006年9月初版









──《嫌疑犯X的獻身》書摘 ──


……就在不久之前,他差點就失去了活著的意義。當時他甚至覺得,只擅長數學的自己,如果不能在那領域有所進展,就等於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每天他的腦子裡只有死這個念頭,反正自己死了也不會有人傷心、困擾,不僅如此,他甚至懷疑有誰會發現他的死。

那是一年前的事。當時石神在屋裡拿著一條繩子,正在找地方掛。公寓的房子,出乎意料地缺乏這種適合上吊的地方。最後他只好在柱子上釘個大釘子。把做成圓圈的繩子掛在那上面,確認加上體重後是否撐得住。柱子發出吱呀的聲音,但釘子沒彎,繩子也沒斷。

他已毫無留戀。沒有理由尋死,但也沒有理由活著,如此而已。

他站上台子,正要把脖子套進繩索時,門鈴響了。

那是扭轉命運的門鈴聲。

他沒有置之不理,是因為不想給任何人添麻煩。門外的某人,說不定是有什麼急事才來找他。

開門一看,門外站著兩名女子,好像是母女。

看似母親的女人自我介紹說是剛搬來隔壁,女兒也在一旁鞠躬。看到兩人時,石神的身體彷彿被某種東西貫穿。

怎會有眼睛這麼美的母女?他想。在那之前,他從未被什麼東西的美麗吸引、感動過,也從不了解藝術的意義。然而這一瞬間,他全都懂了。他發覺那和解開數學題的美感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石神早已記不清楚他們是怎麼打招呼了,但兩人凝視他的明眸如何流轉、眨動,卻至今仍清晰烙印在記憶中。

邂逅花崗母女後,從此石神的生活為之一變。自殺的念頭煙消雲散,重獲生命的喜悅。他光是想像母女倆正在哪做什麼就覺得開心,世界這個座標上,有靖子和美里這兩個點,他覺得那宛如奇蹟。

星期天最幸福,只要打開窗子,就能聽到兩人說話的聲音。雖然聽不清楚內容,但隨風傳來的隱約話聲,對石神來說就是至高仙樂。

他壓根沒有想和她們發生關連的欲望,他認為她們是自己不該碰觸的對象。同時她也發覺數學也是如此,對於崇高的東西,光是能沾到邊就夠幸福了。妄想博得名聲,只會有損尊嚴。

幫助那對母女,對石神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要是沒有她們,就沒有現在的自己。他並不是頂罪,而是報恩,她們想必毫無所覺。這樣最好。有時候,一個人只要好好活著,就足以拯救某人。

看到富木堅的屍體時,石神的腦中已擬好一個計畫了。

要完美的棄屍很困難,就算做得再怎麼巧妙,也無法將身分曝光的機率降到零。況且就算運氣好真的瞞住了,花崗母女也無法安心。她們將會成天活在不知哪時會東窗事發的恐懼中,他實在不忍心讓她們受那種苦。

讓靖子母女安心的方法只有一個,只要把案子和她們完全切割開來就行了。只要移到乍看之下好像相連、其實絕不相交的直線上就行了。

於是,他決心利用「技師」。

「技師」──就是那個剛在新大橋旁過起遊民生活的男人。……







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古典創意 VS 現代設計

觀察,大概是創造之母吧。

你有看過小朋友畫畫吧,小朋友很厲害,只用很簡單的線條,就可以把成人世界很複雜的人、事、物表達的很請楚。 原因無他,小朋友都是用他們單純專一的直觀能力在看這個世界。

如果我們試著去還原老祖宗創造象形文字的元素,就會發現老祖宗也是用最單純的觀察印象統整宇宙萬物的輪廓,然後像小朋友一樣,用最簡單的線條為萬物塑像。

總括的說,每個象形字,其實就是一幅獨立的簡筆畫,老祖宗透過類似兒童的簡筆畫,為後代子孫紀錄了他們眼睛所見、生活所接觸、生命所經歷的文化、歷史、智慧。

文字創造的動力來自於觀察,其他諸如發明、創造、設計,更須從觀察宇宙萬物、眾生百態中激勵靈感。

這種基於直觀能力的創造,永遠不受時空拘限的,無論古今與中外,不斷在實現、產生。這種跨越時空由直觀而產生的創造交集,我在搜尋六書資料時,恰巧見識到了,鋪上來與大家分享。

現在我們以「麥」字為例,試著還原老祖宗是如何創造象形文字的。


首先看幾張有關小麥的實像照片






















再以簡筆畫呈現單株小麥束外形








再來看看非常遠古的甲骨文「麥」字







對照之下,和上面的單株小麥簡筆畫是不是幾乎百分百神似?

許慎《說文》謂:「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從以上「麥」字的文字演化推演可印證之。


再來看一個現代產品:德國衣架 ,設計靈感即是來自於小麥株。






圖片來源:
http://de-sign.creativity.edu.tw/page2-1-4-d-d-d.htm



乍看之下,這個德國現代衣架座並沒有什麼特別機巧之處,但是把以上的圖像再處理一次,再併列觀之。







三者的形貌骨幹之神似,讓人對這跨越時空的創造交集嘆為觀止!

觀察,是創造之母!




附:「麥」字甲骨文各體






說明:
本文寫作概念源自
六書應用造型設計-設計應用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清明插曲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年清明,既不下雨,當然也不斷魂,天氣好的不得了,晴空下薰風輕拂,微釀著初夏氣息,我喜歡。

酒家也沒有,倒是遇上了牧童,挑著兩擔牧草,準備餵牛去?

我很快的跟蹤在他後面,然後就目睹了一件溲事。

我大概可以去買樂透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