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格拉樂˙阿烏
排灣族原住民,對外為了區分性別,「烏」字會加上「女」字偏旁。
作品〈男人橋〉收錄於康軒版國中課文。
攝於豐原中教會現代文學營2008/1/29
原住民文化,是我最陌生的區塊,呈現於腦袋瓜的,永遠只有電視裡頭的豐年祭畫面,除此,對原住民文化的認知,混沌無知一片空白。汗顏!
這次參加豐原中教會「現代文學營」,在利格拉樂˙阿烏老師的課程中,得以稍稍窺見原住民文化。
除了體認到阿烏老師所強調的:這塊土地上,不是只有一個族群存在,更要注意到:台灣其實是多元文化存在,各族群之間是平等的。
另外,阿烏老師談到排灣族的「送情柴」以及姓名學,也讓我印象深刻。
排灣族之「送情柴」阿烏老師是排灣族,排灣族在豐年祭之前,毎個未婚成年男子都會特地到山裡砍柴,然後將綑綁包紮好的柴木送到仰慕的未婚女子家中。
豐年祭來臨,正是排灣族未婚女性競妍比美之時,未出嫁的姑娘,都會互相較勁誰家收到的「送情柴」比較多。
豐年祭當天,也就是未婚男子發揮數學計算能力的時候了。因為祭舞開始,他必須選擇到適當位置,才能在祭舞隊伍不斷變化進行中,牽到心儀女子的玉手,如果女方不喜歡對方,會主動退出祭舞隊伍的位置,不讓男方牽到手。男方能牽到女方的手,代表著將美女追到手,此後可以牽手一輩子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豐年祭結束,女方會以這些送情柴烹飪美食請所有贈柴的男子,真是情意周到啊。
婚禮當天,婚宴舞會中,新娘更會殷勤的,誠摯的,一一向那些曾經送柴的男子答謝:謝謝你曾愛過我。「禮失求諸野」,這禮數真是浪漫唯美!
遺憾的,排灣族這種浪漫的「送情柴」傳統,也敵不過現代文明的侵略,現在排灣族未婚男子追求女生,少有「送情柴」的行動了,都是以「瓦斯桶」代替「送情柴」,有錢的男子,都是送50公斤重的大瓦斯桶喔!
排灣族的姓名學
為出生的小孩命名,是一大學問,不但筆劃要與生辰八字配合,求其吉祥好運,讀音更是要注意,意佳音開朗之外,還要注意各種諧音問題。
我一直記得有位教官提到關於命名的笑話:「張安泰」,這名字不錯吧,可是你顛倒過來讀讀看:太骯髒!當初父母命名,那想得到那麼周全啊。
這些關於命名學的困擾,大概都不會降臨到排灣族小孩身上。
因為毎一個排灣族小孩都是以出生時所待的屋子為姓,姓之後就是他的名,依據毎個孩子的姓,就可以追蹤小孩出生時的家族狀況,真是簡單清楚。
排灣族的社會階級分化為:貴族、巫師、藝匠、平民。貴族的名字,專屬貴族所用,平民不能使用。但也有例外。
阿烏老師家族是平民,母親叫「穆莉淡」,意為琉離珠,原為貴族專屬名字,因為巫師就住在阿烏老師家隔壁,母親出生時,巫師目睹一隻老鷹飛過天空,巫師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就把「穆莉淡」這名字賜給阿烏的母親,這個賜給平民母親的貴族名字,就只能母親一人用,不能傳襲。
原來社會階級並不是文明社會才有的制度啊,在純樸的原住民社會奉行的更徹底。
排灣族的送情柴,右邊是排灣族的傳統服飾。
排灣族剛過世的巫師。
巫師過世,在排灣族中是不得了的大事。
巫師分為兩種:黑巫和白巫。
黑巫是不好的巫師,管降蠱害人之事。
排灣族的巫師是白巫,管祈福之類的事。
瓦歷斯˙諾幹
是利格拉樂˙阿烏的前夫,為原住民重要作家。
目前以母語方式寫作介紹原住民文化,
希望藉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青睞。
夏曼˙藍波安
另一位原住民重量級作家,
以英文寫作,希望藉此將台灣原住民文化
推廣到世界各角落讓更多人知道。
也希望藉著英文的寫作,喚起諾貝爾文學獎的注意,
和瓦歷斯˙諾幹以母語寫作的意念,殊途而同歸。
(以上圖片翻攝自利格拉樂˙阿烏老師的簡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