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米勒畫展之主觀印象

不論是否有美術基礎或藝術涵養,看畫展,對於作品的好惡,應該都是結合了個人生活經驗的主觀投射。

米勒的名畫〈拾穗〉、〈晚禱〉、〈牧羊女〉等,當然是觀展者的焦點,無庸多言。其他作品,也是各有粉絲欣賞的。





特華雍的〈抓背的母牛〉,大概是米勒畫展裏,讓我駐足最久覺得最有趣的一幅畫。

牴觸著樹幹使勁摩擦背脊止癢的母牛被真實停格,模樣生動傳神,令人發噱,當下,就讓我聯想到我家老爹 ^__^ 。

我家老爹,有時工作中暑不舒服,就是愛抵著牆壁角摩擦肩膀,肩膀軀殼牴觸著牆角線不斷摩來摩去的律動,霍霍有聲。

看著特華雍這隻摩擦背脊止癢的母牛,霎時間,我好似看見老爹,又在霍霍有聲的牴著牆角摩背呢!





米勒的〈春天〉,這是我家美少女逛米勒畫展最喜歡的一幅畫,堅持要買海報,我家就住在「春天」裡,她還要買海報!

事實上,這次看米勒畫展,風景畫完全無法吸引我的眼光。原因無他,我個人比較喜歡明亮大氣的風景畫。

這次展出的幾位法國19世紀巴比松畫派的作品,寫實的細節精微細膩,無微不至,叫人嘆為觀止,偏偏畫版都很小,用色又暗沉陰鬱,層次繁複,實在很傷眼力啊,所以就完全無法吸引我的目光了。

我想:那麼小又那麼複雜的畫面實在不適合遠距離欣賞啊。





林青霞、林志玲兩位台產大美女,最愛杭特的〈農婦〉。

我看杭特的〈農婦〉香肩微裸,玉脂凝膚,纖纖素手,撥弄著花瓣,若有所思,心事重重,自然散發的迷人魅力,連我都無法抵擋。

這幅〈農婦〉真該改名為〈思春閨女〉。

不過不得不提的是:杭特筆下的農婦,纖纖玉手完全不像農村婦女的手,根本失真呢。



簸穀的人



縫衣服的婦人

而整個米勒畫展裡,那些構圖單純,樸素黯淡的農村勞動者的畫象,讓我十分感觸。

這些農村勞動者,像永恆的剪影,面貌模糊,手掌粗大,完全不同於杭特優雅的〈農婦〉氣質,他們黯淡沉默,謙卑的在變化莫測的天地間艱苦的謀生,將生命緊密託付給大地,和我在世外桃源接觸的那些農夫村婦完全一個模樣,寧靜堅韌,知足感恩。




11 則留言:

披頭王 提到...

香菇老師藝評都講光了
那我們還要去嗎

贊成杭特〈農婦〉真該改名為〈思春閨女〉老師觀察入微細膩又獨到

匿名 提到...

奧塞美術館13年沒去了

香姑 提到...

披頭王
我哪有講評完啊,
畫風、技巧留給你了。^^

Luteia
那再問你:多久沒去故宮了?
這都是我們的問題啊,捨近求遠。

匿名 提到...

魚兒還沒排出時間去看展呢
這篇文先讓魚兒跳過去嘿
不然看展時會被他人的看展心得左右自己的觀感

香姑 提到...

魚兒
正確態度。
美的東西,都要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感覺去欣賞,不是人云亦云。

匿名 提到...

…這些畫,每一輻都讓我有種『沉默』之感,不知為什麼…很想前往一探究近…不知這次的展覽會不會下來高雄……希望能在高雄辦一場

by amily

香姑 提到...

柔柔
如果你搜尋一下「米勒畫展」,
讀一讀新聞資訊,
就知道米勒畫展根本不可能去高雄展出。

匿名 提到...

上星期六終於去看展了,時間挪來挪去結果還是在假日成行。
在抓背的母牛之前有大幅的牛隻翻土圖,沒記正確名稱與畫家名字,那張圖讓魚兒駐足最久。栩栩如生的牛,炯炯的目光就像盯著你一般。
米勒的〈春天〉,算起來是這次展出他的作品中色調比較有活潑感,其他都採用暗陳的配色,說真的魚兒比較不喜歡這樣的圖。

香姑 提到...

魚兒
口吐白沫翻土的牛,也是讓我印象深刻,
因為太生動了。

尤其世外桃源還看得到牛,
所以在圖畫中看到,更容易引起共鳴。

米勒畫展裡的寫實風景畫,
老實說,都不吸引我,
原因就是用色太暗太繁複,
版幅又太小了,
我喜歡大氣勢的寫意風景畫。

匿名 提到...

昨天家人帶我去看米勒展
來回憶一些解說吧
米勒的三個特色
1.不要臉 人物的臉都不清楚
2.不要手 不畫手指畫關節
3.人物動作是Mission Impossible
很難做到的經典動作
好像晚禱那幅 女生的上半身太短下半身太長之類的 也許記錯 不好意思
此外 米勒的畫的視交會點都在地平線下
人物則在地平線上

關於魚兒與香菇兩位大大說的那幅
聽說是本次畫展 唯一一位女畫家
資料如下
蘿莎莉‧波納 的 尼韋內的耕作,第一次鬆土
用這個在GOOGLE查有資料吧

聽說 女畫家 把頭髮剪短穿男裝拿竿子把自己畫進去 那竿子成45度 而在左邊的樹林則成另一個45度
還有土翻得很淺
牛似乎有畫出半片睫毛還邊流口水
觀賞此畫 似乎有兩個視角 兩個中央C 剛好是那隻白牛的位置吧
一個在畫前面 一個離畫有點距離
在下感覺差不多就是 也許沒用心吧

至於春天那幅 聽說有春夏秋冬四幅分別收藏在不同地方 而冬那幅沒畫完
左邊彩虹下面是蘋果樹 蘋果樹上面則有分杈
上面畫藍光 而右邊的樹幹則是有點斑駁的
聽說好像把
胡梭的楓丹白露 的蒼茫與蕭瑟加上
迪亞茲的森林邊緣 的秀麗就是
春這幅畫的感覺

晚禱這幅畫的天空佔三分之一
左邊的男人與地平線組成一個十字架
右邊的女士與手推車的握柄成一個倒的十字架
右邊有女士與手推車...等五樣
卻不會感到失衡的原因是
藉由左邊脫掉的帽子與男人與那根項左傾的工具等三樣達到平衡
而由右邊女子的腿到身體再到頸部出去是一個拋物線
這樣一來畫面就不會感到只有平行的單調
然後畫面右上方
畫家藉由幾十隻鳥飛的方向點出時間
聽說這幅畫 站在哪裡看都會反光
最佳位置
約是坐椅子時的高度 或者乾脆坐下來看吧

拾穗這幅畫天空佔四分之一
趣味的說法是
藍頭女背部似乎有防曬準備所以是20幾歲
紅頭女的袋子都裝滿了稻穗但另一隻手卻還在努力撈 這是為了家庭的經濟呀 故為40幾歲
黃頭女 彎不下去 也許60幾了
沿著黃頭女的身體弧度到左邊的三四個麥堆又是條拋物線
畫中的藍紅頭女偏左 也是構圖的平衡
然後上方一樣有點出時間的鳥群

這兩幅畫 感覺剛好是一天一地的說

這次吸引在下的目光的其實是
杭特與霍勒的農婦 嗯......

在看米勒的生平時 一直很容易想到詩聖杜甫
兩人似乎都是活著的時候貧困而開始社會寫實
然後過世後成就才被後人肯定

但唐詩中 田園風格
不是王維(記得家境不錯說)嗎......
但孟浩然 陶淵明 也是田園風吧

最後要說 也許解說記錯的地方很多Orz
但那位解說小姐真的很棒呀!!!真是辛苦了
看畫展果然還是要解說才行呀
要了解藝術 還是去買本書好了......
抱歉拿貴寶地當作心得報告處

香姑 提到...

匿名
真感謝你的捧場,這麼認真寫了這麼長的觀賞藝評,你的藝評真是別具一格,讓我看到哈哈大笑!

尤其是對於〈晚禱〉的十字架分析,言人所未言,倒是讓我「眼目一新」。

而杭特那幅香肩微露的農婦,看來果然是整個畫展裡,最吸引人目光的,勝過名畫〈祈禱〉、〈拾穗〉。誰都愛明亮、溫暖、光鮮、美麗的人事物,而不是悲情晦澀的事物,在此得到印證。

關於你提到「不要臉」-人物的臉都不清楚。這問題讓我想到:國中課文有一篇〈那默默的一群〉,「默默」兩個字,恰恰能呼應你的「不要臉」三個字的內涵。

畫家對於畫中人物呈現「不要臉」的特色,應該是為了凸顯:
「卑微的小人物都是不被注意關心的,但他們又如此真實的存在,不容忽視,他們才是社會的生命力來源」這樣一個中心思想吧。

至於人物與地平線的比例、位置,我想這也是畫家特意的安排。

人在天地間其實既卑微又偉大,比例位置的安排,就是要呈現這種人與天地合一根本不可分割的意識吧。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風景畫的部分,限於篇幅,以及我個人觀畫並無特別印象,就不談了。

至於翻土的牛,你真是觀察入微,佩服!

竭誠歡迎再度光臨。